《人本教育札記》第282期 |
上學是一件苦差事,我們都知道是自古而然的;所幸情況已經慢慢好轉了,這當然是大家共同關心的結果。不過,有一種上學的折磨,至今還沒有什麼改變,卻不大有人知道。
記得我們家小孩在國中的時候,曾被老師叫去參加「詩歌朗誦隊」,而他抵死也不從。當時我就覺得這個隊名來得奇怪,吟詩不是很個人的事情嗎?弄上一隊人馬成什麼樣子;何況這種「感時花濺淚」或「氣勢蓋山河」的事情,也不是這些毛孩子該有的勾當。
那麼到底是「朗誦」什麼詩歌呢?小孩說:就是什麼「偉大的母親啊,妳的恩惠像山一樣高啊」(感謝上帝,至少不是「偉大的蔣公」),同時,必須裝哭腔,還要比手劃腳的;但我也不好說什麼,只拜託他跟老師好好解釋,至少要說明白這事可和我一點也不相干(老師都會以為是家長怕擔誤功課而不讓小孩參加)。
後來,據說他之所以終於能逃過一劫,是因為跟老師說了實話—之前都是亂編理由搪塞;那個實話是:老師,我說了你不要生氣—每次聽到你們朗誦,我都會胃痛(他還是沒敢說其實是翻胃)!
多年以後,當電視上播出「爺爺,您回來了(高亢的單一童音),您終於回來了(全體齊聲,向前一步,雙手抬起)」,一夕之間,整個社會突然一起笑翻了;緊接著各式各樣的kuso版,在網路上,廣告中,還有手機答鈴,都冒了出來。表面上看,這是揶揄嘲諷中國的落伍,但也多多少少反應了大眾的一種心理:好佳在,我們總算熬過了那個時代。
然而,我們真的熬過了嗎? 在「爺爺回來」之後不久,龍應台寫了一篇「走過的路」;在這文章裡,她說「…我當然是那個國語標準、聲音優美的大學女生,負責朗誦…:你是那淵遠流長的長江,帶著我們航行遠方;你是那茫茫河漢的星座,照亮我們迷濛的岐路,領袖啊…」。
雖然她有所反省,說自己那時候「…渾然不知這『領袖』是怎麼回事,更不知道,在同一個青春浪漫的時刻裡,同一個大學的學生正被逮捕、被訊問、被監禁…」,又說「我們的手勢誇張,我們的音調做作,我們的朗誦詞充滿了世故的成人的意志」;然而緊接著,她就開始懷舊,「但是我們的感情真摯,我們的信仰誠懇,我們的動機純潔,因為我們完全不知道最悲傷的黑暗就藏在那美麗鳳凰木的陰影裡。坐在台下看我們演出的更多的人,眼裡含著感動的淚光。」
文章的後段,龍應台提到下一個世代的年輕人「…是否也做過這樣的朗誦演出。答案讓我嚇一跳。有的。一樣誇張的手勢、做作的音調、讓人起雞皮疙瘩的動情演出。只不過,內容不再是對『領袖』的歌頌,而換成了,譬如說,余光中的〈鵝鑾鼻〉」(余詩的最後一句是「一聲歡呼,所有的海客與舟子,所有魚龍,都欣然向臺灣仰望」)。
於此,她有任何批判嗎?有的,只不過是針對受不了這種事情的一般人:她說「對於在成人意志下起舞的孩子」,應該哀矜,憐憫,不應該「自覺高尚的輕視」,「輕浮傲慢的訕笑」!
這樣,龍應台就成功地模糊了事情的焦點,為「連爺爺事件」巧妙地解了套:怎麼可以嘲笑中國那些純真而又無辜的孩子呢?何況現在台灣的小孩也一樣,更不用說當年了。
問題是,事實上,所有議論此事的人,都不曾真的嘲笑小孩:小孩無辜而無知,誰不知道?只是所有對此事的嘲笑,都難免要涉及小孩的舉止,因為它是此事的外在表現;但實質的內涵,都是針對那個封建、腐敗、把肉麻當有趣的政權—不過另有懷抱的人,故意不肯正視這一點而已!
這且不去說它,我們真正關心的,是現在台灣的小孩,也包括某些知識青年,仍然還在做那種「動情演出」;內容誠然是去除了個人祟拜,語言也加上了英語、台語、甚至還有客語,但小孩被當猴耍的本質,卻是始終一貫的。
這始終一貫的本質,絕不是如龍文輕描淡寫的「孩子在成人意志下起舞」(而那「成人的意志」也絕不如龍文所界定的只是「世故」)而已—照那樣說起來,好像孩子們還另有不願起舞的意志;但事實是,學校從不曾跳脫「黨國」所遺下的惡臭,長期以來,以其粗製濫造的教育,低俗不文的品味,肉麻當有趣的文化,虛偽做假矯揉造作的一貫作風,徹底地污染了孩子們純真的心智,混淆了他們判斷的標準,模糊了他們對美好與醜惡的感受,以致進到大學了還在那兒「誇張的手勢,做作的音調」,而且,一點也不會起雞皮疙瘩!
隨便上網查一下,就可以看到數不清的演講比賽影音實錄;從小學到大學,一無例外的,共同的特徵,就是一個「假」字:好好一個孩子,端端正正一個年輕人,平常的時候,哪有那樣說話的呢?怎麼會一站上台,機關一開,從「我今天要講的題目是…(要重覆兩遍)」開始,就莫名其妙地裝模做樣,竟完全變了一個人?當然,被「選拔」出來「出糗」的,只是學校裡的少數同學;但我不能明白的是,其它的師生,特別是負責訓練的老師,經常要觀看這種奇景,怎麼能忍住不笑,或—不翻胃?
當然,說到這些表演的可笑,就又有人要跳出來說,應該哀矜,不可訕笑,這是我們早從龍文中領教過了的;所以,我們只能大哭,一面喊著:台上那個猴子,其實是我們的小孩變的,求求你們趕快放了他吧!
*《人本教育札記》編按:關於現行的演講、朗讀比賽的不合理處,有興趣的讀者,敬請參閱282期《人本教育札記》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